泉州晚报社·泉州通客户端8月12日讯(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张素萍)8月7日,我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泉州世界遗产点之一,安平桥(晋江段)桥体试验段修缮工程正式启动。这座宋代古桥曾首创世界级建桥技艺“睡木沉基”法,此次工程有望首次揭示并科学验证这一技艺。

航拍修缮段现场 (陈小阳/摄)
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(1138年),历时14年建成,是我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,全长2255米。据央视此前报道,历经800多年风雨沧桑,安平桥出现桥墩沉降不均匀导致的桥板不平、桥墩外散开裂、栏板脱落等情况。为更好地保护这座见证宋元海洋文明的古桥,经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,安平桥(晋江段)桥体试验段启动修缮工程。
安平桥(晋江段)桥体试验段,涉及修缮桥体总长近80米,重点修复9个桥墩及对桥梁基础进行加固、补强,计划工期10个月。“此次修缮不仅是一次文物保护工程,更是一次重要的科研实践,有望首次揭示并科学验证‘睡木沉基’建造技艺。”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工程将严格遵循文物修复的“最小干预”原则,采用原材料、原工艺、原形制进行修缮,并同步开展科研记录。
吴金鹏介绍,古人建造安平桥这一“超级工程”有三项核心技艺:“睡木沉基”技术,利用一横一竖水平交叉的木料浮力和整体的稳定性,在松软的泥沙中形成牢固的桥基,之后把石头桥墩建在上面;“三式桥墩”,为减缓潮水的冲击力而设计,以不同形态分解不同潮汐冲击力;“候潮架梁”技术,利用潮汐涨落,将巨型石板用船运到桥墩间,利用水涨船高让石板架到已经建成的桥墩上。“睡木沉基”法建造技艺在文献中虽有记载,但始终未获实证。此次修缮,或将解开安平桥世界首创“睡木沉基”技艺之谜。
记者获悉,当下,施工人员已在试验段修缮现场开展栏板、望柱拆卸工作。每块栏板、每段望柱被赋予特定编号,并通过多角度影像记录其原始状态。这些石构件,经由特制龙门架精准吊装至水上平台暂存。待桥梁基础及桥墩修缮完成后,所有构件将原位归安。此外,施工期间现场周围设置围挡和警示标识,部分区域将封闭管理,禁止车辆行人通行。
相关文章:
宋代“睡木沉基”技艺有望首次揭示并科学验证!安平桥(晋江段)试验段修缮工程启动08-12
廖锦涛致谢球迷07-02
安溪组织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到泉州(南安)党员教育基地参观学习07-01
东北农业大学2025年本科招生章程06-24
共护河畅水清 永和开展巡河行动06-18
这一足迹,南方首次发现!06-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