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蕲春:新农人“智”造鱼塘 跑道变赛道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07 19:02:00    

湖北日报客户端讯(通讯员李威、郭力)在蕲春县株林镇华畈村的一片鱼塘边,合作社负责人陈卫兵轻轻按下控制按钮,7条27米长的水泥槽瞬间翻涌起层层浪花,成群的鲈鱼逆着水流奋力游动,仿佛在“健身跑道”上竞速冲刺。

“一条‘跑道’年产鱼3万斤,是传统鱼塘的5倍!”陈卫兵的话语中透着自豪。这片融合了“跑道养鱼”和“零排放”圈养技术的100亩基地,正以科技之力改写传统渔业的“生长逻辑”。

四年前,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。陈卫兵守着100多亩传统鱼塘,养殖草鱼、鲢鳙等常规品种,年产值仅40多万元。

“效益低、风险大,必须求变!”2020年,在蕲春县农业农村局牵线下,他走进华中农业大学课堂,跟随何绪刚教授学习“零排放”圈养技术。

两年后,12个直径5米的白色圆池在2亩试验塘中拔地而起,每个圆池配备的锥形集污装置将残饵、粪污“精准捕获”,经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,尾水循环利用率超90%。2022年试养鲈鱼时,单池产出2000余斤,12个圆池销售额突破50万元,亩均效益较传统模式暴涨10倍。

科技创新带来的甜头让陈卫兵更加大胆。2024年,他投资50万元新建3条“跑道”,每条“跑道”投放8500尾翘嘴苗。湍急水流中,高密度养殖的翘嘴鱼5个月便长至1.5斤左右,3条“跑道”创收48万元。尝到甜头的他随即追加70万元扩建4条“跑道”,计划2025年实现鲈鱼7.4万斤、翘嘴5万斤的产能,销售额剑指200万元。

如今,合作社的鱼塘里,传统围塘、白色圆池与水泥“跑道”错落有致,鲢鳙、翘嘴、鲤鱼、鲈鱼共生,垂钓区与养殖区联动,形成“卖鱼+休闲”的双收益模式。

这场转型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坚持。2014年,陈卫兵初次承包鱼塘时,曾因市场波动险些血本无归。“传统养殖就像‘靠天吃饭’,必须用科技破局。”如今,他的合作社不仅成为华中农大技术示范基地,更带动周边数十家养殖户升级设备。

“下一步,我们将推动‘跑道’技术继续拓展,打造全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。”陈卫兵望着波光粼粼的鱼塘,信心满怀。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水域上,一条科技赋能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。

湖北日报客户端,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,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、新鲜的热点资讯、实用的便民信息,还推出了掌上读报、报料、学习、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。

相关文章:

蕲春书写大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答卷04-30

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被罚30万元:贷款管理不到位04-29

V观财报|赛特新材董事长自愿放弃领薪 高管人员自愿降薪04-28

路通百业兴 道美万家富 ——襄阳“四好农村路”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04-27

众观济宁丨尼山论“见”!叩响媒体创新文明互鉴之门04-27

百万英才汇南粤招聘活动南京站举行 3.6万个岗位招才引智04-26

四方沙龙周末开讲,胡洪侠分享“书籍之为艺术”04-25

五菱星光和宝骏享境亮相上海车展,辅助驾驶打造差异化04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