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网讯(记者李宁艳 通讯员黄丽华)8月12日,走进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乌石化)生产厂区,机器的轰鸣声与员工们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曲火热的生产乐章。
就在上个月,乌石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——航空煤油(以下简称航油)产量完成月度计划的101.27%,同比增长21.02%,而这背后,离不开一群在一线默默付出的“精算师”和“听诊员”。
每年6至10月是新疆旅游的黄金季,航空出行需求激增,航油的需求量也水涨船高。为了保障供应,乌石化成立专项攻关小组,一场“保供应、稳质量、增效益”的战役在各个车间打响。
在炼油一部的操作室里,生产技术组副组长冯颖正紧盯着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各项数据,他就是航煤配比的“精算师”。“你看,这是今天的原油性质分析报告,我们得根据这个来调整配比。”冯颖指着屏幕介绍道,适当提高轻质原油比例能增加轻质油产出,但过高又会影响装置平稳运行,这就像调一杯精确配比的饮品,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。
为了找到最佳配比,炼油一部联合生产运行部、储运部组成跨部门团队,每天跟踪原油性质变化,精细调控掺炼比例。“我们就像在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,不断计算、调整,最终实现了航油收率与装置平稳性的双赢。”冯颖笑着说。
而在炼油三部,设备副主任李铸正带领着团队对航油出装置泵进行检查,他们是设备的“听诊员”。“这套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就像给设备装上了‘心电图’,能实时跟踪运行状态,让我们提前发现隐患。”李铸边操作着系统边解释:以前可能要等设备出了问题才知道,现在通过数据分析,能精准预判,大大降低了故障风险。
作为乌石化数字化装置试点单位,炼油三部将智能化转型融入生产实践,为航油生产的稳定运行加上了一道“保险”。
每一滴航油都关乎飞行安全,这是所有乌石化人牢记在心的准则。炼油三部生产技术组与公司生产指挥中心建立了协同机制,从原料入厂到产品外输实施全流程管控。他们还和生产部一起攻关,通过降低常减压装置循环水温度、优化换热流程,将航油外放温度稳稳地控制在安全范围内。
三伏天的装置区热浪滚滚,温度比室外还要高出不少,但员工24小时不间断轮流巡检的脚步从未停歇。他们严密监控着装置的运行情况,确保各项指标平稳率达到100%。汗水浸湿了他们的工作服,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专注的神情。
正是这些在一线默默奉献的“精算师”“听诊员”,用专业和坚守解码了航油增产的密码,为新疆“蓝天经济”的腾飞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相关文章:
1880亿元,下达完毕!08-13
乌石化一线人员助力航油大幅增产 产量完成月度计划的101.27%,同比增长21.02%08-13
江西“星火一号”项目计划2029年年底完成装置建设 力争发出全球核聚变第一度电08-11
入汛以来中国平均高温日数为历史同期最多07-23
江苏本格自动化取得升降式内涨装置专利07-11
油价调整通知07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