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佛山市禅城区统计局发布《2024年佛山市禅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,披露了去年禅城区经济社会运行情况。
出生率10.48‰再创新高,经营主体突破40万大关,接待游客数量增长23.4%,旅游收入首破百亿元……南方+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解码剖析,呈现出“能生好玩”的禅城活力。
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
公报原文:2024年禅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(初步核算数)2421.08亿元,比上年增长2.6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0.69亿元,下降3.7%;第二产业增加值709.11亿元,增长1.8%,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9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1711.28亿元,增长2.9%,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0.4%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0.0:29.3:70.7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.5%,占第三产业比重为67.8%,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.9%。
解读:去年,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、经济下行压力骤增的背景下,佛山经济整体承压明显。而禅城顶住压力、逆势而上,实现2.6%GDP的增速,居全市第一,实属难能可贵,贡献了全市超40%的经济增量,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相比2021年提升超过1个百分点,充分彰显了“佛山之心”对全市经济稳增长的强支撑。
按常住人口计算,禅城的人均GDP高达178981元(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5132美元),增长1.4%。这一指标已经达到一般认为的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2.1万—2.5万美元的水平。寸土生寸金,一个面积仅有154平方公里的区,开创出如此之高的经济密度,禅城以“亩产论英雄”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成色。

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有力支撑禅城第三产业发展。廖明璨 摄
增长态势良好的背后,是禅城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。近两年来,在做优二产的同时,三产对禅城经济增长的贡献愈发凸显。尤其是金融保险、总部经济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占了三产的大头,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引擎。
常住、户籍人口双增长
公报原文: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36.14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1.74万人。其中户籍人口78.54万人,增加2.30万人。全年出生人口0.81万人,出生率为10.48‰;死亡人口0.45万人,死亡率为5.80‰;自然增长人口0.36万人,自然增长率为4.68‰。
解读:人口是城市活力的源泉。在当前新一轮城市人口争夺战中,禅城成功杀出重围,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连续两年保持增长,尤其是去年增幅进一步加大。其中户籍人口的增长,说明,禅城的城市吸引力正在增强,越来越多人选择落户于此。
近年来,城市的生育数据备受重视,被视作衡量城市年轻化和发展后劲的指标。在全国出生率普遍在走低的当下,禅城的出生率从2023年的9.99‰到2024年10.48‰,打破“越富越少生”魔咒,出生人口高于全省的8.89‰水平,远超6.77‰的全国平均水平。当然,人口的大量流入和新生婴儿的增加,对当地的承载能力和服务配套也提出了更高要求,必须以“投资于人”的理念加快提升城市公共供给。
经营主体突破40万户大关
公报原文:全区登记在册各类经营主体41.26万户,比上年增长9.1%。从类型上看,全区私营企业共有13.40万户,增长7.5%;个体工商户26.84万户,增长9.8%。
解读:经营主体是观察一个区域创业活力的“晴雨表”。2016年7月突破10万户,2021年6月突破20万,2023年3月突破30万,2024年突破40万户……近年来,禅城经营主体实现跨越式发展,增速一直稳居全市前列。近三年经营主体年均增长率19%,全市第一。
按常住人口计算,禅城平均不到5个人中就有一个当“老板”,人均经营主体密度不仅位居佛山之首,而且超越广州、上海,接近全国创业密度最高的深圳,处于全国领先水平。
市场活跃的背后,是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果。近年来,禅城不断推进商事登记改革,大大降低市场准入门槛,让经营主体登记零接触、零材料、指尖办、秒办秒批成为常态。
消费回暖稳步上升
公报原文: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.11亿元,比上年增长1.4%。从消费形态看,商品零售799.68亿元,增长1.3%;餐饮收入82.43亿元,增长2.2%。商品销售总额6610.12亿元,增长4.2%。

禅城商业消费稳步增长。廖明璨 摄
解读:去年,佛山消费增长整体承压,社消零增速仅为0.9%。作为全市的商业消费聚集地,禅城保持1.4%的增长,既有韧劲也展现出潜力。
既然是消费“中心”,规模当然不能甘于人后,社消零总额如何跨过“千亿”门槛,是禅城一直努力的方向。2019年,禅城社消零总额达到历史峰值915.93亿元,后受疫情冲击,近两年来在稳步复苏回暖,但始终未有更大突破。
消费首位度是消费中心的重要体现。横向来看,去年禅城社消零占全市社消零的比重仅为22.4%,低于同城周边地区。而社消零总额处于同一水平的珠海市香洲区(841.77亿元),占全市的比重高达93.2%。
持续恢复和扩大消费,禅城任重道远,仍需快马加鞭。
“过夜客”“歪果仁”纷至沓来
公报原文: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288.32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23.4%。在旅游人数中,接待过夜旅游总人数369.50万人次,增长6.9%。其中,国际游客24.49万人次,增长40.3%;国内游客345.01万人次,增长5.2%。全年旅游总收入127.15亿元,增长32.9%。旅行社组团出游人数25.80万人次,增长31.7%。

去年,禅城接待旅游总人数1288.32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23.4%。廖明璨 摄
解读:去年以来,禅城文旅产业出圈出彩、亮点纷呈。“过夜游”人数增多,折射出禅城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用脚投票的目的地。这几年,禅城大力推动文商旅融合,凭借岭南天地、佛山创意产业园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,成为佛山乃至大湾区夜间经济的热点。而国际游客的大增,既是禅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打动了外国友人,也是当地大力推动文化出海,提升城市国际范的重要体现。
值得一提的是,去年,禅城旅游收入首破百亿大关,是继纺织、陶瓷之后,又一新的百亿级支柱产业。此外,旅游收入增幅高于客流数量,更加彰显禅城文旅的“吸金力”和竞争力。
当下,文旅竞争越来越“卷”,但旅游消费力普遍下滑,禅城成功将文旅的流量变为“留量”,旺丁又旺财,闯出了文旅赋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。
招商引资项目后劲十足
公报原文: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55个,比上年增长15.4%。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.85亿元,下降15.9%。全年招商项目(含意向)137个,增长90.3%,其中超十亿元项目15个。涉及投资总额506亿元,增长10.5%。

中核维思等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纷纷落地。企业供图。
解读:在市场充满不确定性、投资意愿转弱的背景下,禅城以坚定做强城市中心的最大确定性提振市场信心、备受资本青睐,完成市下达的招商任务211%,一大批优质项目争相抢滩。
禅城招商不仅拼数量,也有质量。去年,山姆等国际连锁商业“顶流”布局,超业精密、长木谷、中核维思等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纷纷落地,“沿链”而上,禅城攥指成拳,实现“链式发展”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罗湛贤
【作者】 罗湛贤;廖明璨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
相关文章:
能生好玩!统计公报里的禅城新趋势05-27
商务部外资司司长朱冰:后续如果有经开区符合上市融资条件,商务部将与有关部门予以支持05-27
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落幕 深圳文博会|龙江展团达成32项合作项目05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