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迅(记者 刘杰)转眼间
2025届毕业生们
告别培华已有49天
他们,带着上千个日夜积攒的能量
奔赴山海
踏上人生新旅途
今天,一起走近
这些西安培华学院毕业生的故事
感受“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长”的
青春力量!
01
毕业后的他,在职场拼搏向上
初秋的徐州,烈日炙烤着徐工集团现代化的工业园区。信用管理部办公室内,22岁的屠俊杰正专注地操作着财务机器人系统,屏幕上的数据如流水般滚动,这个刚入职两个月的年轻人,已经能熟练运用智能技术完成企业账目核对、风险预警等工作。

姓名:屠俊杰
专业:会计学专业2025届毕业生
毕业去向:徐工集团
“我的求职故事,要从大一时那堂《职业生涯规划》课说起。”屠俊杰翻开珍藏的课程笔记,扉页上“职业锚定位”的测试结果依然清晰。在西安培华学院“全程化就业指导”体系下,从大一的职业认知启蒙到大三的实战模拟训练,他经历了从“就业迷茫期”到“目标明确期”的蜕变。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2024年秋招前,辅导员王思思拿着他的简历初稿逐字推敲:“实习经历要量化成果,比如你参与项目,获得的专业类奖项都要数据化呈现。”这份经过17次修改的简历,最终成为他叩开徐工集团大门的“金钥匙”。
在西安培华学院大商科综合实训中心,屠俊杰在学业导师的带领下完成真实项目——为某建筑工程公司进行融资风险研究。这个项目要求学生在真实商业环境中处理信用评估、企业对账等复杂问题。“当时我们连续三周熬夜调试风险预警模型,没想到这些训练让我在入职培训中领先一步。”他笑着展示手机里保存的研究视频,画面中同学们正围绕智能沙盘激烈讨论。
这种“真学真做”的教学模式,源于学校与用友新道、信永中和等200余家企业建立的产教融合机制。会计与金融学院副院长孟君介绍,学院每年至少会更新30%的实践课程案例库,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技术同向同步。

入职徐工集团后,屠俊杰仍保持与母校的紧密联系。他说:“上个月我遇到风险评估难题,通过联系学业导师李志英老师,问题很快得到解决。”屠俊杰翻开工作日志,某页边缘密密麻麻记录着从学校资源库下载的学习资料编号。
“是培华肥沃的土地让我扎稳根基,是徐工的广阔平台助我向上生长。”他的职业故事,恰是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动诠释——当高校育人链深度对接产业需求链,青春便能在产教融合的土壤中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。
02
毕业后的她,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路
清晨七点多,魏璇已坐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自习室的走廊上,面前摊开着医学文献,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着三篇英文论文。魏璇是2025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毕业生,如今以杭州医学院准研究生的身份,在暑期里开启“充电模式”——精读文献、跟学姐学习实验操作、整理导师布置的课题资料。对她而言,假期不是休憩的港湾,而是向更高目标进发的起点。

姓名:魏璇
专业: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5届毕业生
就业去向:考入杭州医学院研究生
在西安培华学院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中,她与团队伙伴深耕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研究。查阅200余篇文献、设计20组对照实验、凌晨两点还在群里讨论数据……当《sKlotho调控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表达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》被《临床医学研究》收录时,她激动了很久。这项成果不仅获得国家专利,也更让她坚定了考研的想法。


回望备考岁月,魏璇白天在西安红会医院检验科实习,午休时间在休息室中看考研网课,下班后刷题到凌晨一两点。备考的200天里,她不曾午休,通勤路上举着单词卡,连吃饭时都在循环播放专业音频。压力如潮水般涌来时,师长们的关怀成了浮木。辅导员冯贝每周发来鼓励的消息,学业导师蒙萌深夜回复专业疑问,王利平老师经常到实习医院看望。最让魏璇难忘的是殷彦老师:“他恨不得把所有考研知识都教给我们,很多考研资料都是殷老师帮忙整理发给我们。”这些跨越时空的温暖,支撑她跨过了最艰难的坎。

魏璇说:“当收到杭州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,我觉得书架上那些国家励志奖学金证书、全国职业院校检验科普作品大赛奖杯等忽然都有了共同的注脚——它们不仅是我个人奋斗的印记,更是培华守护我梦想的见证。”在培华的四年时光里,那些深夜实验室的灯光、实习间隙的单词卡、微信对话框里跳动的鼓励,最终都化作魏璇继续前行的底气。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,她说:“医学是终身学习的旅程,我想成为既能钻研前沿技术,又能传递温暖的人。”
03
毕业的他,投身于边疆的法治建设
杨慧宇是西安培华学院2025届法学专业毕业生,通过公务员考试,如今的他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莫索湾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。从三秦大地到西北边陲,这位“00后”检察官助理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扎根基层、服务地方”的精神,成为学校契合地方发展需求、服务区域建设的生动缩影。

姓名:杨慧宇
专业:法学专业2025届毕业生
就业去向: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莫索湾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
“翻阅上百件卷宗时,才真正体会到法学理论的实践重量。”初入检察院的杨慧宇,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角色转变。他协助检察官办理刑事案件,参与校园普法宣传,接听12309检察服务热线,用专业与耐心化解群众矛盾。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:“法律条文只有落地生根,才能真正守护公平正义。”
回忆起校园生活,杨慧宇说,备考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是比较煎熬的,但学校的学习氛围浓厚,他也有自己的“学习搭子”秦新宇。他们是舍友,更是法律道路上最坚实的同行者。厚厚的各类法典资料被翻得卷了边,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了一本又一本模拟题册。彼此成了对方最严格的“考官”和最温暖的“后盾”。有时会因为学术问题,两人会争得面红耳赤,直到逻辑清晰、法理透彻。如今杨慧宇成为新疆石河子地区的司法工作人员,秦新宇也考入渭南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。
杨慧宇讲到,在培华最让他受用的是“双师同堂”。课堂上教授刚清晰拆解完法理,来自律所的实务导师立刻抛出一个真实疑难案例。“我们还在纸面推演,导师已犀利点出证据陷阱和人情困境。这种理论与实战的‘同台交锋’逼着我们跳出书本,像真正法律人一样去权衡、去解决真问题。同时,实践教学更是‘真刀真枪’。在长安区人民法院实习那一个半月,我沉浸式体验司法流程。我在莫索湾垦区能较快融入工作,处理热线、协助办案,这份‘接地气’的能力,是母校赋予我的前行力量。”
学校连续三年稳居陕西省高校公务员考试录用人数前10,更在近期渭南市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名单中,培华学子的录用人数位列同类院校榜首——数字背后,是无数如杨慧宇般的学子,将根系深扎于地方发展的沃土。“基层需要听得懂方言、读得懂乡愁的法律守护者。当群众握着我的手说‘亚克西’时,我知道,根扎对了地方。”杨慧宇说道。
04
毕业后的他,成为一名志愿者
在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高原,旦增扎巴正与同伴们在篮球场上忙碌穿梭,划线、清点器材、确认流程。高原的风掠过他年轻而专注的面庞——这场即将点燃阿里少年热情的篮球赛,是他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编织的又一条温暖纽带。

姓名:旦增扎巴
专业:新闻学专业2025届毕业生
就业去向:西藏阿里地区西部计划志愿者
四年前,从西藏那曲走向西安培华学院的旅途,曾承载着旦增扎巴“看世界”的渴望。但物理距离打开的视野却让他意识到另一重距离的存在:当同学好奇地问出“你们是不是还住帐篷”时,他心头一颤。那一刻起,向外看世界的目光,悄然转向了对内传递故乡真实的坚定愿望。新闻学专业赋予了他利器,他主动成为雪域高原的“解码者”,他运营的“旦·扎巴”抖音账号,用图文视频记录着藏地风情,从纳木错湖的晨曦到藏历新年的盛装,从唐卡艺人的匠心到青稞酒的酿造工艺,让网友透过屏幕了解西藏的文化。同时,在求学期间,他还和同伴一起进行创新项目《德勒(吉祥)盲盒》的设计、应用及推广,把藏文化通过更为立体的方式向大众展现。
2025年毕业季,当同龄人争相留在大城市时,旦增扎巴却带着五个月精心打磨的摄影集《镜鉴雪域:藏地文化的光影万象》回到西藏。这部收录120余张照片的作品集,不仅展现了冈仁波齐的圣洁、扎达土林的沧桑,更定格了牧区孩童的纯真笑脸、非遗传承人的专注眼神。


旦增扎巴镜头中的西藏
“我是党和国家助学政策的受益者,现在该我回报这片土地了。”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重返故乡,旦增扎巴的行囊里装着专业设备,更装着对家乡的深情。在西藏的那片土地上,他既是孩子们喜爱的“体育教练”,也是老乡们的“电商顾问”,还是村口老年活动中心的“常客”,教老人们使用智能设备视频通话。

旦增扎巴和其他志愿者在一起
如今,旦增扎巴的脚步仍在延伸。他说他想策划“高原书屋”公益项目,让更多的小孩看到书中不一样的世界,他还想和小伙伴们一起用新媒体平台讲述西藏故事。这个22岁的年轻人坚信:“建设家乡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的坚持。”
旦增扎巴的青春选择,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成长脉络:向下,将根系深埋于雪域冻土,汲取故土最真实的养分;向上,让理想的枝干向着服务与建设的天空奋力生长。当无数如他一样的青年选择将知识的根脉植入祖国最需要的土壤,以建设者的身份躬身耕耘,便是以青春之犁,在时代大地上开垦希望——那些看似微小的行动,终将汇聚成推动山河向前的浩荡春潮。
每一个故事
都承载着青春的汗水
愿你们在新的征程上
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
请记得
无论走得多远
培华永远是你最忠实的读者
相关文章:
福州中招第二批五年制高职学校开始录取07-28
“微专业”如何撬动“大就业”07-26
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|今年上半年西藏民航旅客吞吐量370万人次07-19
鸿蒙智行新车“下饺子”华为如何分配资源07-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