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编者按:
这是抗战期间唯一一支以“运河”命名的部队——运河支队。
他们“出身”特别:土生土长的运河儿女化身战士,保卫运河,保卫家园,是“人民江山”的典型写照。战场特别:以京杭大运河为轴驰骋苏鲁两地,在日军、伪军、国民党顽固派三方“夹击”中神勇作战,成为连接华中华北敌后战场隐秘而重要的力量。运河支队曾先后隶属于八路军一一五师和新四军四师,陈毅称赞:“运河支队可以写成一部大书。”罗荣桓评价其“敢于在日本兵头上跳舞”。
他们与铁道游击队并肩作战,故事却长期散落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下,8月15日起,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推出“吾家吾国 大河奔流——探寻运河支队抗战路”系列融媒报道。江苏、山东两省的记者和大学生组成寻访团重走历史现场,首次披露众多不为人知的内容,显影历史细节里的传奇,以新时代青年视角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让那些艰苦卓绝的斗争、反抗侵略的决心、不畏牺牲的勇气、不容忘却的面孔再一次拨动人们的心弦。
1940年5月的一个深夜,小雨初停,运河支队一大队三、五中队在三中队长丁瑞庭的带领下,悄悄潜伏在徐州利国驿外的铁路附近。午夜12点刚过,利国铁矿矿区南大门被打开,运河支队的指战员们分为两组悄无声息地冲了进去……这一晚,运河支队不但是驻扎利国铁矿的日本侵略者的噩梦,而且如同一把尖刀,精准而迅猛地刺向日寇的资源掠夺链!
战斗因何而起,何以能在不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取得完胜?85年后的盛夏,运河支队寻访团来到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,探寻这场惊心动魄的“无声奇袭”。在溯源中,那些藏于矿坑旧址、“殉职”石碑背后的细节,那些由亲历者后人讲述的里应外合故事,一点点浮出水面……
“殉职”石碑:血泪浸染侵略铁证
利国镇地处苏鲁交界,四周山峦起伏,进可攻、退可守,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。明朝曾在此设立驿站,这里也被称作“利国驿”。抗战时期,侵占当地的日本侵略者分住利国火车站和利国铁矿矿区两处,两地仅相距百余米。
里应外合奇袭利国铁矿,是运河支队创立之初的一场漂亮仗,也是这支部队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之一。

利国铁矿出产优质铁矿石又位于津浦铁路线上,日寇自然不会放过就地掠夺资源“以战养战”的机会。在徐州铁矿集团,集团党委委员、工会主席、综合部部长李磊向寻访团提供的《利国铁矿矿志》中记载,抗战期间日军共从利国铁矿掠夺60万吨矿石运往青岛、连云港,经日办的南日铁厂压块后运往日本。在羊山、小北山、西马山、铁山、厉湾、铜山岛、白山等处,中国劳工死伤无数。
运河支队烈士王培基的侄子王振君一生致力于研究利国的历史文化,他带领寻访团来到了当年利国铁矿的矿坑旧址。
昔日的矿坑如今已成了一方水塘,一侧修建起了住宅楼,另一侧仍是荒地。水塘不远处,矗立着一块“利国矿山中国劳工殉职纪念塔”的石碑。

王振君指着眼前的石碑告诉寻访团,这块碑是1945年3月伪淮海省省长郝鹏举所立,那些所谓“殉职”的劳工基本是被奴役、虐待致死的。抗战期间,中国劳工简直是生活在炼狱中,过着饥寒交迫、牛马不如的生活,由于卫生条件差,矿区常常暴发瘟疫,因饥饿、劳累、严寒、疫病而死去的劳工就被埋在这一带。当年到底有多少中国劳工惨死矿区,已经无法确知,因为死的人很多,当地人又把这一带称为“掩骨山”“万人坑”,所谓“殉职塔”碑就立在“万人坑”西侧。

“这处矿坑和这座石碑,印证了日本侵略者在利国镇犯下的滔天罪行。”王振君的话语,沉重如铅。
暗夜奇袭:里应外合一击必胜
攻打利国铁矿只能智取,不能强攻。
情报显示,矿内的矿长和六名技术员都是日本人,还有伪军30多人,攻打矿区本身不算太难,但百米之外的利国火车站驻扎着日军一个小队,战斗打响后随时可能来增援,若再惊动韩庄据点的日军,我军很可能陷入被夹击的危险。
如何智取?运河支队的指战员们动足了脑筋。五中队长陈荣坡多方寻找关系,通过中间人的游说争取到伪乡长厉玺恩,让他给进出利国驿的侦察人员办好“良民证”,还亲自与三中队排长王子尧一起乔装打扮侦察敌情。
“侦察人员怀揣‘良民证’进入了利国铁矿,不仅摸清了矿区的地形和布局、绘制好了路线图,还做好了矿警队三个班长的工作,动员他们弃暗投明、共同抗日。”王振君讲述道,矿警队班长崔振寰、王敬方和魏某本是穷苦出身,迫于无奈才当了伪军。他们尚存爱国之心,愿意为这次战斗做内应。在西大寺小和尚高宜全的帮助下,陈荣坡和王子尧与内线商定了袭击的时间和联络暗号,并实地察看了周围的地形,才从容不迫地潜伏下来。

一切准备就绪,5月中旬的一天,丁瑞庭率领突击队在夜色中出发了,他们每人持短枪一支、大刀一把,队员们被叮嘱一定要服从指挥,力争用刀杀敌,尽量减少伤亡,为避免惊动车站日军,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开枪。
突击队到达指定地点,静静潜伏,时机一到,迅捷得如同影子一般掠过大门进入矿区,然后分为两组向东屋、北屋冲去。这一切发生得太突然了,王振君告诉寻访团,当时日本鬼子正在睡大觉,战士们抡起大刀一阵砍杀,这几个人还没醒过来就做了刀下鬼。与此同时,伪军的住房也被运河支队占领,除了几个负隅顽抗者被打死,其余20多人由崔振寰、王敬方带领投诚了。

精神丰碑:革命火种永不熄灭
奇袭利国铁矿的战斗不到半个小时就结束了,当时矿山上的七个鬼子除一人外出未归,其余尽数被歼灭,运河支队还缴获了轻机枪一挺、三八式步枪八支、信号枪一支,三、五中队无一伤亡,会合后安全撤退,胜利返回驻地。
时至今日,运河支队的传奇仍在利国百姓口中传颂。利国村村民郑在元老人今年94岁,他曾亲眼看到过运河支队在当地作战。忆及当年,他感慨万千,不止一次赞叹运河支队“用头脑在打仗”,“真是勇敢呐!有智慧呐!”

“智取利国铁矿这场战斗实现了‘无声奇袭’的战术目标,体现了‘恨敌之心与精准战术的结合’,并且与次月反‘扫荡’斗争形成联动,被鲁南军区誉为‘插入敌资源命脉的尖刀’。”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党支部书记胡军英向寻访团介绍道,这是一场堪称经典的敌后游击战,凸显了统战策反、地形利用、速战速决的三重智慧。
岁月流转,硝烟散尽。如今利国镇的中小学里,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讲起“运河支队智取利国铁矿”的故事,在这里长大的孩子们,都知晓这场以智慧和勇气取得胜利的战斗就发生在自己的家乡。因为这场传奇的战斗,“利国”这个原本普通的地名有了特别的英雄气和家国情,这种精神也如同丰碑一般,矗立在一代代利国人的心中。


总策划:双传学 顾雷鸣
监制:杭春燕
策划:王晓映 王宏伟 朱威
统筹:蔡炜 成岗 薛澄
采写、文案、出镜:陆威
拍摄:王瑞枫 高鑫
剪辑:张浦励 王瑞枫
后期:张浦励
美编:郑玲玲
审校:韦伟 金勇
指导:江苏省委网信办
出品: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
联合出品: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、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
鸣谢:大众日报、徐州市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
相关文章:
逃避监管 司机受罚 山西高速交警六支队通报相关情况07-25
交通运输部:全面推进内河航运全要素全链条高质量发展06-27
孩子负气离家出走 延铁乘警暖心寻回05-22
山西省交管局曝光10起交通违法案例05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