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
晨光穿透云层,将鎏金般的光辉洒向天安门广场。作为湖南日报社九三阅兵报道组前方记者,我端着相机站在观礼区,透过取景框凝视眼前的一切——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交汇,庄严与感动如阳光般清晰而耀眼。9月3日,这座镌刻着民族记忆的广场,再一次成为世界注视的焦点。
80年过去了,历史的痕迹并未随时间湮没。作为一名摄影记者,我时常在档案中与那些发黄的老照片相遇:模糊的影像里,有呐喊,有坚守,有牺牲。而今天,我站在这里,用镜头对准新的历史——为了延续那一代人的注视。天安门礼炮响起,我按下快门,让轰鸣成为可以被留存的声音。
国旗护卫队正步行进,他们的脚步沉稳而坚定,如同这个国家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节奏。我调整焦距,将他们的身影与远处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叠印在同一画面中。一百二十一步,步步铿锵,仿佛历史的接续,正由他们的脚步一一丈量。
天空中,直升机梯队组成“80”字样呼啸而过,七道彩烟如画笔挥写和平。我从长焦中望去,仿佛看见80年前那群喜极而泣的人们正透过我的镜头,与此刻相望。他们用生命换来这一天,而我,用镜头接续这份记忆。
观礼台上,百岁老兵抬起颤抖的手敬礼。那是一张发黄照片未能说完的故事,是穿越烽火岁月最终抵达的安宁。年轻战士肃立如松,我捕捉他们清澈而坚定的眼神——他们是历史的继承者,也是未来的守护者。
“众志成城”的景观设计中,“人”字汇成“众”字,与“钢铁长城”年号台遥相呼应。我俯身选取角度,让14只白鸽雕塑与飞舞的和平鸽在画面中重合。历史与当下,在这一刻透过镜头对话。
当8万只和平鸽振翅高飞,8万只彩球腾空而起,我放下相机,凝望这片被希望点亮的天空。有些画面,镜头可以记录;有些情感,只能用心显影。80年前,先辈用生命争取和平;80年后,我用镜头守护记忆。
阅兵式结束,天安门广场渐渐恢复平静,但快门声仍在我心中回响。我从取景框中看到的不只是盛世庆典,更是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视觉史诗。作为一名摄影记者,我能做的,是将这一刻的光辉收入镜头,将和平的分量传递给未来。
历史会褪色,但记忆可被定格。从黑白到彩色,从磨难到复兴——镜头两端,皆是中华。
相关文章:
镜头里的盛世回响09-04
这台意义重大晚会,如何让全国观众热泪盈眶09-03
铭记历史的第一课 激励奋斗的开学季09-03
时政新闻眼丨从“上合时间”到“胜利日时间”,元首外交释放哪些重要信息?09-03
“沈阳抗战记忆之旅”活动免费直通车开通!08-31
河北迁安 传承红色记忆 弘扬抗战精神08-22
城市更新如何传承与再生08-18
静下心来 埋头写作(文思)07-28